您的位置:首页 >理论学习>详细内容

理论学习

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

来源:《陕西日报》 发布时间:2009-06-24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
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,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,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。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,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保持第一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,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;基础设施、社会事业欠账较大,城镇化水平较低;缺乏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。市委、市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坚持科学发展,提高农民收入,加快城镇化步伐,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,开创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。

  一、坚持科学发展,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

  一是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强市的转变。改革开放前,榆林属典型的贫困地区。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.57亿元,财政收入1.25亿元,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4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46元,10个县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区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,和谐发展,跨越发展,从1997年至2007年,榆林地区生产总值由58.27亿元增长到672.31亿元,年均递增27.7%,总量上升到全省第二位;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36元增长到2621元,年均增长10.8%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926元增长到8850元,年均增长11.36%。

  二是实现了经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。近年来榆林依托丰富的优势资源,围绕建设“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”的目标,按照“加快做大建好”的要求,坚持实施“三个转化”的方针,强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,工业化发展进程突飞猛进,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项目、重点企业,在榆林相继落地,煤炭、电力、油气、化工四大支柱工业不断发展壮大,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。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。

  三是实现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,确立了环保优先、链条发展、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。围绕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,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,提高产业准入门槛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淘汰“高消耗、高排放、高污染”企业,下大力气关闭小煤窑、小兰碳厂、小油井,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,提高了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,发展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,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。

  四是实现了由生态恶劣地区向绿色生态名市转变。近年来,认真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、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“三个百树”工程,全面推行封山(沙)禁牧、舍饲养畜。目前,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%,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已占到沙地总面积的86%,实现了区域性荒漠化逆转。

  五是实现了由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。过去榆林强调经济增长,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。现在坚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建设协调发展,在经济建设上着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,绿色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“两基地一中心”建设,在政治建设上着力推进依法治市,在文化建设上着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,在社会事业上着力抓了“八大民生工程”,一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协同推进。

  二、增加农民收入,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

 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依靠产业实现增收。一是沿毛乌素沙漠南缘,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。今后三年以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、神、横、定、靖、佳等县区为重点,稳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改良品种,建设马铃薯商品基地。二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,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。今后三年以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旱地为主,重点发展绿豆、杂豆、荞麦、谷子等小杂粮,推广地膜种植,提高每亩单产,建设255万亩优质杂粮基地。三是以牧草优生区为重点,大力发展羊子产业。今后三年以榆、神、府、横、靖、定、绥、佳等县区为重点,发展人工种草圈,实行羊子圈养,建设1000万只白绒山羊生产基地。四是以玉米优生区为重点,大力发展生猪产业。今后三年以黄河沿岸的清、佳、吴、绥等县区为重点,扩大栽植面积,改良红枣品种,加强灾害预防,推行有机红枣,提升红枣产业水平,发展红枣面积到200万亩。五是以沿黄红枣生产区为重点,大力发展红枣产业。今后三年以县城周边、无定河川道和长城沿线为重点,采取露栽与棚栽相结合,引进精、细、特优良品种,发展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产业,发展蔬菜到100万亩。六是以城镇周边地区为重点,积极发展蔬菜产业。今后三年以县城周边、无定河川道和长城沿线为重点,采取露栽与棚栽相结合,引进精、细、特优良品种,发展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产业,发展蔬菜到100万亩。

 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,多措并举实现农民增收。2007年全市劳务输出53万人,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,用三年时间使劳务输出增加到70万人,切实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。

  三、加快城镇化,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

  抓住榆林城镇化已进入高速阶段的有利时机,以加速城镇化为突破口,抓住增长极、培育增长点、带动新农村,推动城乡统筹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,把榆林建成100万人口的城市。扩县强镇,打造12个县城、发展222个乡镇,尤其是把榆林市周边的县城率先扩大,使城镇总规模达160万人口。重点建设1000个中心村,撤并“空心村”,使总规模达100万人口,努力加快城镇化步伐。重点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几个方面采取措施。

  四、建立长效机制,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

  落实政策,建立政策导向机制。落实好中央五个一号文件和省上支农惠农政策。继续搞好农村税费改革,取消农业税、牧业税、特产税。落实农业四项直补政策。粮食生产直接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机具购置补贴、农资综合直接补贴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的落实。实行农村低保制度。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。

  加大投入,建立资金投入机制。切实落实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,按照中央提出的财政支农政策要求,增加市县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。每年用于“三农”支出的增长幅度不断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相适应。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主导作用,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加大对现代特色农业的投入。通过政府支持一块、社会筹措一块、群众拿出一块、向上争取一块的“四个一”机制,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,民间资本、工商资本、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格局。

  深化改革,建立改革创新机制。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搞好土地、户籍、林权改革。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整合或置换,让农户分散的宅基地集中起来建房,节约土地,改变人居环境,提高农村城镇化。大力建设各种专业合作组织,让分散的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,提高农民组织化。大力发展农村二、三产业,发展壮大农村经济,让农民投身到农村二、三产业中发展并到乡镇、县城或省城购房,提高农民市民化。通过改革将进城农户的宅基地集中置换出来,为农村土地集中使用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镇建设创造条件。

  强化领导,建立工作激励机制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建立地市指导、县区负责、村组落实的责任制,明确分工,齐心协力,上下配合,务求实效。市上制定总体规划出台政策措施指导实施,县区建立领导机构,成立相应办公室,成立督查小组,年初有布置年终有总结,每月一推进。做到有安排、有检查、有评比、有奖惩,使件件工作落到实处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,选优选强乡村带头人,配齐配好乡村领导班子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确保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。

【打印正文】